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
儒学动态
专家观点
项目成果
研讨动态
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
分中心活动
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
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
尼山永利集团(中华大区官网认证)·304am官网·文明论坛
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
廉洁文化建设
永利集团(中华大区官网认证)·304am官网·文明建设
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
《孔子研究》
《中国儒学年鉴》
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

【百度网盘】车水马龙中守了40年,箍桶匠戚建飞被赞在做一件特别美好的事

来源:永利集团(中华大区官网认证)·304am官网  更新时间:2024-11-05 13:46:00

 

  中山南路箍桶匠戚建飞,车水是马龙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的“闪光的手艺人”寻找过程中,又一个被读者推荐的中守赞“时光匠人”。

  万万没想到,年箍记者在杭州中山南路一排店门口迷了路,桶匠几家相似度很高的戚建百度网盘小店,摆放的飞被商品几乎是一样的,这家有竹篮子、别美扇子、车水足浴桶,马龙那家也差不离。中守赞抬头,年箍原先小有名气的桶匠“建飞箍桶”的门头不见了,难道戚师傅退隐江湖了?

  “我在!戚建”72岁的飞被戚建飞从其中一家店面里出来招呼。

  从1985年来杭州打拼,他一直没放弃,天眼查一直坚持着。一晃,近40年了,老戚一开口还能听出老家诸暨的口音。

  要想严丝合缝滴水不漏

  不能分心

  差不多10年前,身穿红色T恤抱着子孙桶的戚建飞曾经被媒体报道过,当时的他笑容灿烂。现在的年轻人,很少有人认识子孙桶,更鲜有人关注过箍桶师傅是怎么做到把一只桶做出来,滴水不漏,还神奇地不用到一根铁钉子。

  所谓“箍桶”,说的是一门专做家用木桶的传统手工技艺,也称圆木技艺。匠人用竹篾或金属做成圆形的虎扑箍,套在圆桶上使得桶片之间紧固而不渗水。

  戚建飞的手艺是小时候跟着爷爷学的,箍一个木桶从选材、锯板到刨光、打箍等需要10道左右的工序。一般,小的桶他一天能做两只,茶桶这样的大件,需要两三天。


记者 阮西内 摄

记者 阮西内 摄

  一块块平整的木料,哪块适合做底,哪块可以做边,他心里一清二楚。每次做桶,戚建飞都会先用锯子和刨子将木片分割成木桶所需的样式,然后在木板两端打上竹钉,拼接完成后还需要进一步用更加细致的刨子来回修边。戚建飞一做起活全神贯注,门前穿梭过往的行人、喧闹的市井声,都干扰不到他。

  戚建飞说做桶看着简单,实则不易,要在细节上注意,首先底要找好,要选成年结实的木料,底这块板找的不对不好,桶就容易漏。刨的时候更要讲究,每块板刨起来要一个角度。打箍时松紧要恰到好处,木片之间才能严丝合缝。每一个木器定型之后,他还会刷上三遍桐油。

记者 阮西内 摄

  做了一辈子箍桶师傅,从刚来杭州时做得比较多的木制水桶,到而今中药房需求旺盛的大茶桶,从子孙桶到养生必备的足浴桶、浴桶,戚建飞顺应着时代潮流,及时调整,是手艺人,也是个精明的零售业主。

  “天冷起来,订木桶的单子多了。夏天一到,扇子好卖了。”生意好的时候,小店一天进账2000元。来采访的记者多了,名气更响了,生意也更旺了。当然,烦恼也有,如影随形的友商也跟来了。他推什么,他们就效仿什么。

  90后的儿子终于肯接班

  新媒体的营销就靠他了

  戚建飞的箍桶店搬过五次,最早在杭州卷烟厂那一带,后面去过江城路、望江门,最后在中山南路安稳下来,慢慢地交棒给儿子。

  老戚带着记者看新装修好的店面,“重新装修过了,儿子拿的主意,比以前扩面了,不像以前那么暗簇簇了,以后分门别类还会更清晰。他还置办了咖啡机,弄得很像国外的工坊,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。”

记者 阮西内 摄

  现在的顾客是老年人多还是年轻人多?

  当大马弄成为网红打卡点,当街坊们陆续上了米其林美食榜,戚建飞的小店门口人来人往,如果说停留久的是中老年顾客居多,购买力强的还数年轻人。小红书上,有人感动于这对老夫妻坚守了40年,“用木头、草编、藤条之类的制品代替塑料的生产和使用,对我们和地球来说都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”;有人一口气买下8个包;有人帮戚建飞整理发布笔记,介绍这门日渐珍贵的技艺。

  一旁的老伴也过来和我们聊,“现在很多人是看了小红书找到我们的。我们的东西环保、轻便,年轻的姑娘是蛮喜欢的。这些我们也不大懂,不会发。以后靠儿子去推广了。”

  临近吃中饭的光景,儿子戚越峰回来了。

记者 阮西内 摄

  跟着父亲做木匠活,箍桶的手艺他早几年就学会,下决心辞职还是去年的事。

  戚越峰说,非遗传承还有很远的路要走。记者问今后店里会不会开展一些体验活动?小戚干脆利落地回答:“不会。我们这些工具都是比较锋利的,做不到保护的前提下我暂时不会考虑去铺体验活动。”

  一旁的戚建飞微笑地听着我们的对话,起身去给我们搬一只茶桶。经他设计的茶桶,最早是给方回春堂定制的,现在已经远销西安、内蒙古。

  记者发现,老戚起身走路已经不像从前那般矫健了。他挽起裤腿给记者看,“职业病,做生活做的多,膝盖磨损得厉害,开过刀,风湿也有一点。”

  父亲的坚持和不舍,儿子都看在眼里:“最早,爸爸要跑到人家家里去做桶。现在他基本上早上会在这里看看店,和老客人谈谈天。下午偶尔去木场里做点手工。”

  戚越峰说父亲和很多他们那一代的手艺人一样,“做惯了,停不下来”。

记者 阮西内 摄